刘江

刘江(1926年7月—2024年6月9日),原名佛奄,号湖岸、知非,四川万县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名誉社长。 1945年中等师范毕业后,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习绘画,1949年投笔从戎,1957年复学于浙江美院国画系,得校长潘天寿教授书法、篆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教书法、篆刻等课程。1963年加入西泠印社,1983年起担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创作之余,重视书法篆刻理论,撰有《论甲骨文书法》《略论唐宋元官私印》《论气》《吴昌硕艺术精神》等论文40 余篇,发表在国内以及日本、韩国等。有《中国印章艺术史》等十余种专著面世,出版有《刘江篆刻选》《篆书唐诗一百首》等六种。其中《篆刻技法》《篆刻形式美》等四种已被译成日、韩等国文字出版。《篆刻美学》被美学家蒋孔阳称“填补了中国美学的空白”。2024年6月9日21时57分,刘江仙逝,享年99岁。

中文名

刘江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26年7月

出生地

四川省万县市

毕业院校

浙江美院

职务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理事

相关星图

词条图册

人物经历
人物作品
获奖情况
作品欣赏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经历

原名佛奄,号湖岸、知非。汉族,1926年7月生, 四川 万县 人。1926年7月生。幼承家学,酷爱书画。1945年 中等师范 毕业后,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习绘画,1949年投笔从戎,1957年复学于 浙江 美院 国画 系,得校长 潘天寿 教授书法、篆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书法、篆刻等课程。曾任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浙江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执行社长、 名誉社长。

人物作品

刻师 诸乐三 、法 吴昌硕 ,后追探 古玺 印之神韵,尝试以卜文、汉金文入印。出版有作品集6种、专著15种。 篆刻师诸乐三、法吴昌硕,后追探古玺、印之神韵,尝以卜文、韩金文入印,偶参九叠文笔意,并熔封泥、 陶范 于一炉,在浑穆中求灵动,朴拙中寓雄秀。出版有《刘江篆刻选》、《刘江篆书唐诗百首》等六种。创作之余,重视书法篆刻理论,撰有《论甲骨文书法》、《略论唐宋元官私印》、《 论气 》、《吴昌硕艺术精神》等论文四十余篇,发表在国内以及 日本 、韩国、台、港等地区。有《 中国印章艺术史 》等十余种专著面世,其中《 篆刻技法 》、《篆刻形式美》等四种已被译成日、韩等国文字出版。作品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篆刻展。

获奖情况

作品入选全国一、二、三、四、五届书法展;又多次入选由国家组织的到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及香港、台湾等地的书法展;作品被国内外众多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收藏,或为各地风景名胜点以及碑林勒为碑石、匾联。

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二十世纪有突出贡献的文艺家】;同年秋被获鲁迅文艺奖、优秀奖(一等奖)。

作品欣赏

著述

1. 《福寿无疆》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了:《福寿无疆:百福百寿书法集》、《福寿无疆:金文百寿印集》、《福寿无疆:卜文百福印集》。内容简介:福、寿是人生美好的祈愿,企望一辈子能健康长寿,享受世间、家庭和谐幸福的生活。福寿共享,在我国古代早有流传,而且历代帝王、臣民,皆尊而袭之,争取人生寿高一碣广,福寿并臻。随着时代的流逝,沉淀日厚,逐渐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福,在《辞源》中释:古称富、贵、寿、考等福。在《书?洪范》释五福:一曰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终命。故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虔诚敬拜天地神,希望能得到上天保佑,而降福于人。

2. 《吴昌硕篆刻及其章法》

内容简介:

吴昌硕篆刻章法的特点,是由他的书体、字法、笔法、边格等多方面综合熔汇而成,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个人新的融铸。以他书体为例,一反明清印人“大小篆不可混杂,之规矩,而将大小篆、或与汉篆隶书等综合利用,并能使之统一。这种相反相成的矛盾转化,恰好变成了吴昌硕个人篆刻风格的特点之一,给观赏者留下了难忘的鲜明印象。其他在字法的变化与统一、边与格发展与统一等等方面,都有他个人的许多独特创造性的使用与发挥。

3. 《篆刻常用反字字典》

内容简介:

篆体中分列小篆、摹印、简文、玺文、金文、甲骨等字体。本书编写过程中,引用、参照的书籍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印文字征》、《汉印分韵合编》《简牍帛书字典》、《战国楚简文字编》、《古玺文献》、《古玺汇编》、《古陶字汇》、《古文字编》、《金文编》、《甲骨文编》《中国篆刻大字典》等。某些字头,在诸种篆体工具书中未见的,我们或采用了民间久已流传、约定俗成的习惯写法,或根据“六书的原则,适当地使用了偏旁部首拼凑组合的办法,将它们收录在书中,并用符号标出,以供参考。

4. 《篆刻常用字字典》

内容简介:

《篆刻常用字字典》按《康熙字典》的部首检字法编纂而成,分列“部首索引”和“检字表”。同部首的字按画数多少先后排列。全书收入楷书繁体字头六千零五十字,按篆体重文计算约三万四千多字。篆体中分裂小篆、摹印、简文、玺文、金文、甲骨等字体。本书编写过程中,引用、参照的书籍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印文字征》、《汉印分韵合编》、《简牍帛书字典》、《战国楚简文字编》、《古玺文编》、《古玺汇编》、《古陶字汇》、《古文字类编》、《金文编》、《甲骨文编》、《清人篆隶字汇》、《中国篆刻大字典》等。某些字头,在诸种篆体工具书中未邮的,我们或采用了民间久已流传、约定俗成的习惯写法,或根据“六书”的原则,适当地使用了偏旁部首拼凑组合的办法,将它们收录在书中,并用符号“○” 标出,以供参考。

5. 《吴昌硕印论图释》

内容简介: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县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大师,是全世界第一个印学团体——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 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别号缶卢、苦铁、大龙等,七十岁后以字 行。浙江安吉人。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秀才,亦当任江苏省安东县知县,仅一 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吴氏先后问业于俞樾(一八二一-一九零六 )、杨岘(一八一九-一八九六)、 研训诂辞章、诗、书、篆刻,并曾在苏州潘 祖荫、吴云(一八一一-一八八三)、吴大澄(一八三五-一九零二)处获见古代 彝器及名人书画。虽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其习画当在三十余岁与任伯年 论交之时。一九一三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被推为社长,其画名益扬,日人尤为尊 崇。有《缶卢集》、《缶卢诗存》、《缶卢印存》及书画集多种刊行, 吴氏诗、书、画、篆刻皆精。书长篆 、脱胎石鼓,雄浑恣肆。篆刻上取鼎彝, 下挹秦汉,钝刀硬入, 茂苍劲。画擅花卉、蔬果、山水等,取法徐渭、原济、李 诸家,亦受赵之谦,任伯年影响。尤以金石书法入画,如盘虬屈铁。其画笔墨淋 漓,色彩浓郁,气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干柘之风,开现代写意画派新景象。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

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诗熔于印。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他刻的"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一印,是唐周朴题安吉董岭水诗的起句;下面接句是"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他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十个字"笔力著墨处在无字处,每用此印,辄陟遐想"。这印特刻起句,意在"无字处",颇为含蓄,真所谓"印中有诗"。画熔于印。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书熔于印。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象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6. 《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篆刻技法丛书》章法类的一册,主要介绍了吴昌硕独具特色的篆刻刀法,详细介绍了基本笔画、边、界、格、及残损等的刀法与笔法。全书内容丰富,涉及吴昌硕篆刻艺术中刀法的各个方面,以印谱为例加以解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是篆刻爱好者学习、临刻的极佳教材。

7,《吴昌硕篆刻及其边款》

内容简介:

吴昌硕生于清晚期,成长于清末民初,这不仅使他可以直接借鉴许多前代印人的成功经验,也有许多新出土的文物可资参考,加之他对诗书画印的造诣,因此使他对篆刻的边款艺术有着全面的继承与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迈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但这个丰富与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一个发展与成熟。早年虽有继承,有所领悟,但款面的表现较为生硬,也欠全面;中年以后,方逐步丰富与成熟,并形成其特有的艺术风貌。

8. 《刘江甲骨文篆刻百印》 《刘江甲骨文书法百幅》

内容简介:

清光绪初,在殷商旧都遗址(今河南安阳),当地农民在耕作时偶然发现了一些刻有奇怪符号的龟甲与兽骨。不久,这些甲骨被送入药铺,充作药材出售。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有古物商人把甲骨运到北京。次年(一八九九),北京的金石学者王懿荣第一个鉴定了甲骨是重要的古代遗物,初步确认了甲骨文的史料价值。一九零三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刊印了第一部甲骨结集《铁云藏龟》,被视为甲骨研究的起点。一九零四年,孙诒让撰写了第一部论述甲骨卜辞的著作《契文举例》。由此,以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的研究为滥觞,由近代而至现代、当代,甲骨发掘活动与诸多这人对甲骨文字的考释、研究承续不绝,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甲骨是古代占卜的遗物。在商代,由于社会文化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崇拜祖先神和自然神的磤巫教。人们遇到疑难事情须作出决断时,往往求神问卜,通过烧灼龟甲或兽骨,察看甲骨上的裂痕,借以决定凶吉。而每次占卜的施行者、占卜过程、显示的兆象和最终结果,都须详细记录,契刻于所占龟甲上,这就是卜辞,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龟甲上的符号文字。它们绝大多数是商王问疑的卜辞,即“王卜辞”;也有少数是商贵族问疑的卜辞,即“非王卜辞”。卜辞的内容 是相当丰富的,它较全面地反映了商王国政事和王室贵族的生活,补充了传世的夏商时期文献史料的不足,可与现有的文字资料相印证,有助于人们了解上古时期的社会形态、体制、人文风习和历史地理的变迁,具有极高的社会史、科学史和文字学价值。也许正因为这样,长期以来人们对甲骨文字的考察多局限在社会意义的层面上,却忽略了承载内容的形式本身——文字线条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与艺术价值。 甲骨文字在现存可识的汉字形态中是距今年代最久远的,但传统的所谓“六书”已基本具备,形成了一种相当发展的系统。甲骨文字的字型结构中尚存留有不少摹物象形的绘画性因素,在书(刻)写过程中又常随书(刻)写者习惯的不同与行文的方便而加以改动,部首笔画或增或删,或挪让或伸缩,又兼“既出刀笔,故庯峭古劲,觚折浑成”《契文举例叙》,透出一股苍然高古、浑拙天成的意趣,这也正是为众多甲骨书法爱好者深所折服开着意追摹的。 现知最早将甲骨文引入艺术创作的当推罗振玉,稍后则有简经论集卜文为联并创制卜文印。此后沿习者日众,几十年间承续不绝,蔚然渐成风气,其中尤以西泠印社诸子创作为丰。 10. 《篆书唐诗一百首》

内容简介:

刘江先生生于一九二六年,本书所收一百幅篆书作品是他七十二岁时的精心之作。原作的篇幅为四尺三开。之所以选择唐诗为题材,是因为唐诗是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书法爱好者也大多喜欢演唐诗。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社出版的很多图书都是为人民大众、为书法爱好者服务的,本书即为其中之一。本书收入了唐诗一百首,由著名书法家刘江所书,全帖字体流畅、字型工整、结构合理、章法严谨,同时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本书对每幅篆书都加注了释文,是书法爱好临摹的极佳范本。11. 《篆刻技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了适应美术院校教学的需要,以及业余篆刻爱好者学习的要求,根据历代名家的论述和创作,以及作者在实践中的体会,汇编而成的一本有关篆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的理论书。以简明的文字和较多的图例,说明篆刻学习的过程及其基本规律,便于初学者理解与掌握。图例选自历代名家印说,可供初学者临摹。

作品欣赏(9张)

出版图书


刘江甲骨文篆刻百印

作者名称 刘江

作品时间2000-1-1

《刘江甲骨文篆刻百印》是2000年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江。

吴昌硕印论图释

作者名称 刘江

作品时间2004-10

《吴昌硕印论图释》是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江。本书主要讲述吴昌硕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

吴昌硕篆刻及其章法

作者名称 刘江

作品时间2000-02-01

《吴昌硕篆刻及其章法》是2000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江。

篆刻常用反字字典

作者名称 刘江

作品时间2005-6-1

《篆刻常用反字字典》是2005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江。本书采用了民间久已流传、约定俗成的习惯写法,或根据“六书的原则,适当地使用了偏旁部首拼凑组合的办法,将它们收录在书中,并用符号标出,以供参考。

篆刻技法

作者名称 刘江

作品时间1989-12-1

《篆刻技法》是1989年12月1日西泠印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江。

中国印章艺术史

作者名称 刘江

作品时间2005-10-1

印章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个艺术品种。它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印章艺术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性,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我们国家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体现了民族素质和文化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国艺术的特有魅力。篆刻常用字字典

作者名称 刘江

作品时间2010-7

《篆刻常用字字典(修订本)》内容简介:在古文字研究领域中汇字成书,最早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后来研究者,或学习篆书、篆刻者,无不以之为基准。

出版图书(7张)

社会任职

曾任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浙江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执行社长、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浙江省甲骨文字研究会会长。

刘江
刘江的概述图(1张)
书画同源小程序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