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详情
李东仁
李东仁,男,1979年生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毕业于延边大学美术学院,韩国全南大学硕博毕业,当代艺术领域艺术家、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第四类人才,现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生活于重庆。
中文名
李东仁
国籍
中国
民族
朝鲜族
出生日期
1979年1月28日
出生地
吉林省和龙市
毕业院校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韩国国立全南大学
职务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相关星图
词条图册
艺术风格

主要作品
人物评价
艺术风格
年份 | 展览名称及地点 | 地理位置 |
2007年 | “站在海蓝江畔上”,月山美术馆 | 光州,韩国 |
2008年 | “站在海蓝江畔上-2”,ZEINXENO画廊 | 首尔,韩国 |
2010年 | “消失于记录”劳迪画廊 | 光州,韩国 |
2013年 | “地平线之上“,全南大学美术馆 | |
全南大学美术馆 | ||
2016年 | “世音”,隐岩美术馆 | |
2018年 | “随物宛转”,北碚区美术馆 | 重庆,中国 |
群体展览
年份 | 展览名称及地点 | 地理位置 |
2014年 | GIAF光华门国际艺术节 | 韩国 |
2016年 | nordart德国北部艺术区第18届国际艺术展 | 德国 |
韩国,丽秀国际艺术节 | 韩国 | |
2017年 | nordart德国北部艺术区第19届国际艺术展 | 德国 |
中国艺术家特别展 | 丹麦 |
获奖经历
年份 | 奖项 | 地点 |
2004年 | 第2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 北京,中国 |
2013年 | 第3 届catholic美术大展油画部门 最优秀奖,(作品收藏与切头山殉教圣地博物馆) | 韩国 |
第41届江元道美术大展,优秀奖 | ||
第38届忠清北道美术大展,特选 | ||
第11届谦斋真景美术大展(首尔),特选 | ||
第49届京畿道美术大展,特选 | ||
2014年 | 第30届全罗道无等美术大展,特选 | |
第39届忠清北道美术大展,特选 | ||
第50届京畿道美术大展,特选 | ||
2015年 | 韩国第13届谦斋真景美术大展,特选 | |
2016年 | 第41届忠清北道美术大展,特选 | |
2017年 | 色彩中华——201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收藏作品 | 南京,中国 |
2019年 | 第八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 入选 | 深圳,中国 |
第44届忠清北道 全国美术征集展 最优秀奖 | 韩国 | |
2021年 | 精神图式—— 第二届中国油画写意双年展 入选 | 长春,中国 |
公共收藏
作品名称 | 收藏机构 | 地点 |
《源》 | 尹山湖美术馆 | 杭州,中国 |
《开河期》 | 江苏现代美术馆 | 南京,中国 |
《烛光》 | 韩国切头山博物馆 | 首尔,韩国 |
《后光》 | ||
《海蓝江畔》 | 中国美术馆 | 北京,中国 |
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 | 作品图 | 作品信息 |
《海兰江畔》 | 《海兰江畔》 | 布面油画,130cmx480cm,2007年 |
《记录2010年3月13日》 | 《记录2010年3月13日》 | 布面油画,145cmx305cm,2010 |
《激浪-1》 | 《激浪-1》 | 布面油画,160cmx650cm,2015年 |
《鸣梁》 | 《鸣梁》 | 布面油画,160cmx390cm, 2016年 |
《生息》 | 《生息》 | 布面油画,160cmx390cm, 2016年 |
《展》 | 《展》 | 布面油画,160.6cmx390.9,cm,2016年 |
《开河期 》 | 《开河期 》 | 布面油画,197cmx200cm,2017年 |
《慎独》 | 《慎独》 | 布面油画,157cmx167cm,2019年 |
《籁》 | 《籁》 | 布面油画,200cmx50cm,2020年 |
《衡》 | 《衡》 | 布面油画,200cmx195cm 2021年 |

主要作品(9张)
人物评价
王人杰(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美学博士 ):
李东仁先生的作品,描绘波涛、岩石、荷叶、唐草……所有物质有其本来面貌,但似乎又都已变形,变得温婉、宁馨、韵致,也变得孤寂、沉闷、挣扎。一种人内在的矛盾特性被移植到物质的无机世界中,呈现康德所谓“自然向人生成”的状态;这就是“物”的生命之理,是自然界的生命意识;自然界终究要在生命中进化到意识的程度,这种意识的显现就是人。
正是源于对此观念的透彻体悟,先生笔下的自然之物有着被生气灌注的灵魂;你看,在具有永恒性的自然莽力前,在无限次的冲刷、挤压、碰撞过程中,惊涛骇浪里那沉默矗立的岩石不正是生命意志最原生态的样子吗?在这里,人与物的链接方式不再是主体与客体的对望,他们一方面相互依存亲和,一方面又抗衡纠斗,“物”被忽视的原始意义和被抑制的潜在价值昭然若揭。
这是李东仁先生艺术创作的价值所在;他借对自然之物充满敏感的观照与深具意味的描绘,来维持一种自身的审美态度——通过跨越形式的樊篱,摆脱物质的局限,超越现实的羁绊,向永恒幽深的生命本体发出投问并进行跋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