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
吴作人(1908年10月3日-1997年4月9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安徽泾县,中国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出版有《吴作人画集》《吴作人速写集》《吴作人的艺术》等著作。 其主要绘画作品有《出窑》《玄武湖上的风云》《播种者》《纤夫》《老农》《擦灯罩者》《嘉陵江石门》《沙坪坝旧居》《空袭下的母亲》《不可毁灭的生命》《皇帝战蚩尤》《搜索》《戈壁神水》《祭青海》《兰州郊外》《高原傍晚》《负水女》等。吴作人于1927年入读上海艺术大学绘画系;1928年转入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1930年5月,赴法国卢弗尔学校进修素描。9月,考入巴黎美术学院西蒙教授工作室;1935年,返回中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另创作油画《华佗》;1937年,作品《出窑》《玄武湖上的风云》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另当选为中国美术会理事,10月,随中央大学于内迁到了四川重庆;1941年,作品《空袭下的母亲》《不可毁灭的生命》《皇帝战蚩尤》《搜索》等油画参加全国第三届美术展览;1946年5月,在上海举办“吴作人边疆旅行画展”,8月,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油画系教授;1958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7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院长;1983年,创作中国画作品《立鹰》,3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代主席;199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参事委员会副主任;1996年获聘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1997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文名
吴作人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8年10月3日
出生地
江苏省苏州市
职务
画家,美术教育家
相关星图
词条图册

人物生平
个人生活

创作特点
获奖记录
人物影响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作品保护
人物生平
1908年10月3日,吴作人出生于江苏苏州。
1914年,入读于苏州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921年,考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附属中学。
1924年,入读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高中部。
1926年,入读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本科。
1927年,入读于上海艺术大学绘画系。
1928年,转入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
1930年5月,赴法国卢弗尔学校进修素描;9月,考入巴黎美术学院西蒙教授工作室;另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巴思天教授高级班。
1935年,返回中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另创作油画《华佗》。
1936年,与吕斯白、刘开渠在中央大学举办联合画展。
1937年,作品《出窑》《玄武湖上的风云》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另当选为中国美术会理事;10月,随中央大学于内迁到了四川重庆。
1938年,与美术系部分师生组成“战地写生团”,由重庆到汉口、转信阳、赴潢川、商丘一带前沿阵地写生,并在郭沫若、田汉领导的武汉三厅举办抗日宣传画展。
1939年—1940年,在重庆举办“战地写生画展”,参展作品20余幅,其中《播种者》《纤夫》《老农》《擦灯罩者》《嘉陵江石门》《沙坪坝旧居》等还分别被选送参加在美国巡回展示的“中国画展”,和由中苏文化协会和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现代美展”。
1941年,作品《空袭下的母亲》《不可毁灭的生命》《皇帝战蚩尤》《搜索》等油画参加全国第三届美术展览。
1943年4月—1945年2月,先后赴甘肃、青海、西藏等西北边地体验生活、写生创作。创作作品《诵经上课图》《祭青海》的那个。
1944年,油画作品《玉门油矿》参加在重庆举行的全国工业发展展览会;油画作品《青海之滨》《大车》参加中国现代美术会首届展览会;3月,油画作品《青海之滨》《大车》等参加在华西大学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会首届展览;10月,在康定举办吴作人个人画展。
1945年3月,作品《玉树》《打箭炉少女》参加在重庆举办中国现代美术会第二次画展;5月,“吴作人旅边画展”在重庆开幕,展出油画作品《戈壁神水》《祭青海》《兰州郊外》《高原傍晚》,水彩画作品《哈萨克》《嘎拉昆仑》《甘孜近郊》《通天河牛皮船》等100余幅;12月,在重庆举办“吴作人画作回顾展”。
1946年5月,在上海举办“吴作人边疆旅行画展”,展出《负水女》等作品;8月,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油画系教授,另任北平美术家协会理事长。
1947年5月,赴英国访问讲学,并在伦敦举行“吴作人画展”;7月,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画展;10月,在法国巴黎举行个人画展。
1949年4月,创作油画作品《解放南京号外》;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11月,任国立美术学院(现中央美术学院)教务主任、油画系教授。
1951年4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3年10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9月—1959年4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1958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9年4月—1964年12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0年7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63年,创作作品《鹰击长空》《奔耗》。
1964年12月—1975年1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7年,创作国画作品《牧驼图》。
1978年3月—1983年6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197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国画作品《牧驼图》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中国绘画艺术展览”。
1983年,创作中国画作品《立鹰》;3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代主席。
1983年6月—1988年4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5年5月—1997年4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1987年,赴法国巴黎参加“吴作人萧淑芳画展”;另赴天津参加“吴作人画展”。
1988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93年,获得法国国家艺术学会1993年双年大展“最杰出中国画家作品特别奖”。
199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参事委员会副主任;《吴作人》书画集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6年,获聘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 1997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人物生平(5张)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吴作人的祖父吴长吉(号平畴)是一位画师,晚清乱世中从泾县辗转落户苏州,以卖画谋生行孝。吴作人的父亲吴条元(字慰萱)在苏州府里当职员,因倾向维新为旧势力所不容,遭人暗算中毒身亡。父亲去世时,吴作人才3岁,家门不幸使他童年即尝到生活的清苦和艰辛。吴作人幼时最大的乐趣,就是翻阅祖父遗留下来的两个大画箱,里面有许多祖父的画作和未用的宣纸,还有不少笔、墨、颜料,由此激发起吴作人对绘画的兴趣。婚姻家庭
1948年6月,吴作人与萧淑芳在北京举行了婚礼 ,吴作人女儿的名字是萧 慧。
创作特点
艺术综述
吴作人的美术创作分为油画和国画两大类: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以画油画为主;50年代以后,虽然时有油画新作推出,但更多沉浸于国画创作之中。他早年在比利时和法国留学,主攻油画及雕塑。1943年至1945年的西部之行,尤其是欣赏、临摹敦煌壁画后所受到的感悟和启发,促使他对民族传统的认可和接纳。吴作人一方面在油画中融合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使作品呈现出一些薄彩写意的风貌;另一方面吸收国画比油画对物象提炼和取舍具有更大自由度、更胜一筹的长处,转而探索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 吴作人重新审视和钻研中国画传统,独创了一系列具有自己表现对象和绘画语言的水墨画作品。他的中国画创作,除偶尔作描绘藏民歌舞的人物画以外,多半刻画牦牛、骆驼、鹰隼、熊猫及金鱼等艺术形象,均以简洁的构图、独特的造型、雄放而准确的笔触、积极而温婉的意蕴,赢得从专家学者到民众百姓的赞誉。这些画既非古代亦非西方,既笔墨酣畅又造型精妙,既简练概括又气韵生动。艺术蕴意
吴作人谈到他为什么爱画牦牛时说:“高原上的牦牛给任的感受是力的表现。所以画牦牛并不重在它的具体形态如何,而主要在于表现它的性格、它强有力的体态、迅疾的速度。”“为的是体现出一种雄强有力的运动,也是一种雄强有力的艺术境界,想使人看了感到有一种推动的力量,从而发生共鸣。本来艺术总要使人产生共鸣才能起到艺术效果。”谈到为什么爱画骆驼:“戈壁滩上的骆驼能够负重致远,不畏艰苦,跟牦牛那样雄强与猛冲不同,它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它的造型也很有特点,从头、脖子、驼峰到腿,给人以坚毅而厚重的感应。对人来说,能把人带到一个与环境奋斗的境界,一个既是诗,是音乐,又是画的境界。人得向它学习。所以画骆驼,就是想表现这么一种性格所兴起的画境。”如果说吴作人画牦牛、骆驼等,主要表现的是奋勇向前、负重行远的精神;那么他画熊猫、金鱼等,则更多传达的是珍爱生活、着意雅趣的情怀。油画技法
吴作人的油画技法,也有抒情写意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受了巴思天晚年画风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受了中国水墨画技巧的影响。这种技巧很讲究笔意的起承转合,前笔和后笔的融接,达到整体感的高度完整,浑然天成,别有一种笔法松动的风趣,开辟了油画表现的新意境。 与画风有着密切关系的描绘技巧,对作品的艺术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吴作人的抒情风格,在具体的表现上,必须归结到他的绘画技巧的抒情性。他喜欢用刀作画,人物的服饰、静物、风景,用刀的地方很多,刀法的多变和熟练驾驭,是他的油画语言丰富多彩、词藻优美的一个因素。 在笔法技巧方面,吴作人最明显的是用破笔画银髯,疏落有致,是油画,又有毛笔的神韵,那眉毛又是在扑好的底色上用秃笔“拔”出来的。这种笔法,只有在体味造化以后,在精通油画性能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创作特点(5张)
获奖记录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85年 艺术文学最高勋章 法国政府
1988年 王冠级荣誉勋章 比利时政府
1993年 双年大展“最杰出中国画家作品特别奖” 法国国家艺术学会
人物影响
吴作人在西风东渐中登上美术舞台。他创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中国的诗意带入油画,他的创作面貌和西方绘画不太一样,和苏派也不一样。另外是他把透视技巧、准确度等西画的元素融入国画里。徐悲鸿提倡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徐悲鸿去世后,这方面的推进工作都是由吴作人来执行的。中国画体系由此确立并由吴作人主导推进,并在此后成为画 坛主流。
人物评价
“吴作人堪称近百年中国社会风云激荡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也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开拓前行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人。” ( 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委员会 评) “作人(吴作人)为今日中国艺坛代表人之一,天才高妙,功力甚深。乃走西北,朝敦煌,赴青海,及康藏腹地,摹写中国高原居民生活。作品既富,而作风亦变,光采焕发,益游行自在,所谓中国文艺复兴者,将于是乎征之夫?” (中国现代画家 徐悲鸿 评) “吴作人将毕生精力交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和艺术发展。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后全面掌握西方绘画观念和技法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用现代造型手段改造中国传统绘画方法、推行艺术教育改良的重要代表。” ( 中国美术馆 评) “吴作人将西行游学所得到的对于西方绘画艺术的体悟与技巧,融会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之中,成为中国油画学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之一,同时又致力于书法与水墨画的研究与创造性实践。为中国的美术创作开拓新风,也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事业倾其全力,多有贡献。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传统滋养下,他深爱祖国人民,扎根本土文化。在他授业讲学,旅行写生,考察研究的艺术实践经历中,吴作人感受华夏文化的恢弘,把握中华民族的魂魄,也将自己的毕生献给他挚爱的中国艺术事业;画如其人,吴作人的艺术创作是与他的品格、气质、修养完美地结合为一体的。在他的身上汇集了智者的聪敏,贤者的通达,仁者的慈和,而最能触动人们的是艺术家的执着和真诚。吴作人一生始终追求对于一种广博的人生与文化境界的修养,所以他成为大家。也正是因为这种人格魅力,使他成为民主同盟内外、美术界内外众多知识分子心中的榜样。” (时任中国民主同盟中 央委员会副主席 李重庵 评) “吴作人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杰出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禀赋深厚、学贯中西、刻意探求、大胆创新。他以‘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艺术观,循着‘师造化,夺天工’的创作道路,继承和发展传统,为‘中国水墨画’的开拓了新的风貌,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中央电视台 评) “先生(吴作人)集学者、智者、仁者、长者于一身之风范,实如高山之仰止也。世事谢代,人生易老。一代宗师今已垂暮,然天道艺道恒在。先生所传留之不朽艺术,必将永馨千秋。后生若有心志者,当师其事艺、师其作人也。” (中央美术学院教 授 朱乃正 评) “吴作人是一位属于时代的学者型的艺术家,一位哲匠和国士。”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钟涵 评) “艺术创作与为人处事的统一、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一句话:真、善与美的统一,应当是一位艺术家完善自己的鹄的。我以为,吴作人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 (戏剧作家、社会活动家 夏衍 评)
后世纪念
设立基金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9月,用以奖励美术界新秀创作和促进国际美术交流。纪念展馆
吴作人艺术馆位于苏州定慧寺巷双塔塔园西侧,该馆于1995年底完工,1997年5月28日正式开馆,场馆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48平方米。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 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 》,吴作人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作品一律不准出 境。
